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这样不仅便于您更好地参与讨论和分享,还能让您感受到更多的互动和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。
文| 任先生
编辑| 任先生
1959年庐山会议后,陈锡联接到了一项来自军委的调令,决定他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。就在他即将举行就职典礼前,秘书将一篇演讲稿递给了他,这篇稿子里涉及了邓华的内容。平时一向温和的陈锡联读后大为震怒,他对秘书愤怒地说道:“这简直是胡说八道!如果这样做,我的良心何在!” 那么,这篇演讲稿到底写了什么内容?邓华与陈锡联究竟有什么关系,陈锡联为何会生气?
陈锡联出身贫寒,家境并不优渥,早年并未受过太多文化教育。14岁时,他便投身于红军,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。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做起,他一步步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,成为了众多战役中的英勇人物。抗战时期,陈锡联已是八路军129师的主力团团长。在一次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的行动中,他成功炸毁了24架日军飞机,取得了129师参战以来的一场漂亮的胜利,打击了日军的空中优势,使其不得不重新考虑后方的安全。
展开剩余80%进入解放战争时期,陈锡联的第三纵队成为了刘邓大军的主力,和陈赓、杨勇、王近山等将领一起并肩作战,参与了历史上著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。尤其在汤阴战役中,陈锡联亲自指挥,成功活捉了国民党第12纵队司令孙殿英,并击溃了宿县的1.2万敌军,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在之后的战斗中,陈锡联也参与了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,最终为渡江战役中的大胜做出了贡献。
解放后,陈锡联担任了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以及炮兵学院院长,为新中国的炮兵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,尤其是在抗美援朝和炮击金门战斗中,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毛主席也曾高度赞扬他,称他“真厉害,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如此强大的炮兵部队。”
然而,当陈锡联准备继续在炮兵和导弹事业上有所作为时,军委的调令突然下达,要求他接替邓华,出任沈阳军区司令员。而邓华被调离,转任四川抓农业发展工作。这让陈锡联有些不解,因为邓华在沈阳军区的工作一向出色,突然的调动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。这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庐山会议。
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,开国元帅彭德怀因陷害遭到批判。邓华作为彭德怀的老部下,曾在抗美援朝期间与他共同作战,关系深厚。两人曾多次合作取得显赫战果,邓华还参与了与美国的停战谈判。回国后,邓华一直在沈阳军区工作,成为了军区的总司令。然而,由于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被批判,邓华也因为正直站出来为老首长辩护,结果受到牵连,被解除职务并调到四川。
然而,邓华并未因此而气馁,反而积极投身地方建设。他与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共同努力,推动了四川的农业和工矿业发展。邓华深入调查研究,解决了很多地方的实际困难,在他的带领下,四川实现了农业增产,民众生活逐步改善,大家对他的领导表示感激。
但在邓华离开后,沈阳军区却没有了司令员,沈阳军区地处重要,负责东三省的解放军指挥工作,不能没有大将镇守。于是,军委决定让陈锡联接任这一职务。
作为军人,陈锡联始终秉持“服从命令”的原则。尽管他心中充满疑惑,也为邓华鸣不平,但他还是毅然接受了调令,前往沈阳。抵达沈阳后,照例要举行欢迎仪式,陈锡联的秘书根据惯例起草了演讲稿,稿中居然有批评前任司令员邓华的内容。
虽然秘书的这一做法显得有些“落井下石”,但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,批评邓华显得似乎是一种顺应潮流的做法,若不表态,或许会引发不必要的怀疑。而且,陈锡联与邓华并无太多交情,两人无论是在抗战还是解放战争时期,都没有过太多交往。再加上邓华已经被军委定性,全国范围内也在开批判大会,秘书这样做只是希望陈锡联能少受牵连。
然而,陈锡联一向温和,而此时却显得异常坚定。他怒斥秘书:“这是胡闹!如果这样做了,我的良心何在?”他指示秘书按原稿行事,保持一贯的风格。在陈锡联的就职演讲中,他并未批评邓华,反而通过讲话间接肯定了前任司令员及其领导下的沈阳军区的成绩,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,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势。这种做法令在场的邓华老部下深感欣慰和感动,他们为陈锡联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所折服。
在沈阳军区,陈锡联不仅重视部队的训练,还积极推动民生工程,致力于改善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。在经济困难的时期,陈锡联带头节俭,命令所有干部和战士一起节约资源,甚至将节约下来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北京和中央。沈阳的百姓都对他充满敬意,深知他的贡献。
1976年,唐山大地震发生,陈锡联是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指挥官,他带领部队为灾区提供援助,并保障了区域内的稳定。此后,陈锡联晋升为国务院副总理,并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。1987年以后,陈锡联逐渐退出了政坛,淡出公众视野,但他的一生始终以正直、为民、为国为准则,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楷模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旺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